因溺水造成的傷亡位居我國0至17歲年齡段首位,1至14歲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越40%,青少年溺水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。
東部地區某地級市曾對10個縣(市、區)城鄉54所中小學6520名學生做抽樣調查,發現大多數學生是「旱鴨子」,會遊水學生僅占19%。村莊地區學生不會遊水的情況更為普遍。
每到暑期,從安排打卡到奔走家訪,從展開宣傳到巡視河道,自上而下、方方面面,防溺水的弦都會繃得緊緊的。
提及校園的防溺水教育,湖南省衡山縣新橋鎮中心完小校長趙勇超脫口而出幾個數字:「1-3-5-30」。「1」是指每天有必要有1分鐘的廣播安全提示;「3」是指班主任每天放學時有必要做3分鐘防溺水教育;「5」和「30」是指每周五放學和節假日前要有30分鐘的安全教育。
反復強調下,孩子們將防溺水知識背得滾瓜爛熟。一次,主管教育的副縣長來校園,問詢一名一年級的孩子「七不兩會」是什麽,孩子雖緊張,仍流利答出6個。
即便如此,怎麽讓宣傳教育真實入腦入心仍是難點。唐歡說:「光靠口頭說作用一般,孩子們往往不把大人的提示真實放在心上。並且他們關於水、對廣袤的大自然有與生俱來的喜愛。」
趙勇超說,校園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,假日很難看守。城鎮娛樂設備少,沒有輔導班、愛好班能夠托管,一閑下來,孩子們就可能跑到池塘水庫玩水。
僅僅靠「防」遠遠不夠。屢次產生的溺水事件令越來越多人認識到,讓孩子們具備相應的認識、技術,與水安全共處,或許是更好的維護方法。
削減溺亡產生,為村莊遊水課教育探路
教育專家認為,暑期溺亡多發,凸顯出村莊地區遍及遊水教育的重要性。衡山縣新橋鎮中心完小的遊水課教育實踐,是村莊地區遊水教育的一次破題。
數據顯現,以公共泳池為主的中國市場,均勻約4.3萬人共享1個泳館。在一些當地,城區內都未建成一個標準的公共遊水館,村莊公共遊水場所更為匱乏。
記者了解到,在不少當地,遍及中小學生遊水教育的方針正逐步落地。廣東省明確要求,從2020年起,想方設法在小學某一年級開端遊水教育教育;2021年,海南省更是要求「全省小學畢業生要全部學會遊水」。
場所設備的增加,也在為孩子們提供更多安全的遊水去向。近期,由國家體育總局等12部分發布的《關於推進體育助力村莊振興工作的指導意見》明確提出,推進處理青少年遊水等場所設備不足問題。
在唐歡看來,他建立的泳池條件簡陋,清理消毒也只能靠自己或家人加班完成。但是,這種方法投入低、管理簡單,可用最小成本實現目標,便於在村莊範圍內復製推廣。當然,這類實踐能否落地,往往取決於行動者的勇氣與堅持。
作為校園的榜首責任人,趙勇超校長也有過顧忌。2022年,當地教育部分提出,各地各校園要充分發掘潛力展開遊水教育練習,校園總算找到牢靠的方針支持。
趙勇超說,當時在村莊校園遍及遊水課,要具備幾個條件:一是要有唐歡這樣有教育資質的教師;二是校園要有相應場所並確保安全;三是校園和教師要有情懷,樂意承當風險。
雖然每天都懸著一顆心,但看到一百多個孩子能成功遊上岸,唐歡覺得很有成就感。
至今令趙勇超形象深入的一個畫面是,6月份下了場暴雨,放在校園裏的浮漂都被沖走。唐歡冒著大雨跳進水裏,把浮漂一個個撈了回來。看著他的背影,趙勇超的眼眶一下紅了。「如果所有人都能像唐歡一樣,就沒有什麽事是做不成的」。
|